上海交大“纳米捕获器”为全自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器提供技术支撑
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重要的确诊手段。日前,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古宏晨教授、徐宏研究员团队历经数年研制并实现产业化的纳米磁性载体,并应用在上海之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全自动核酸检测仪器并火速驰援湖北。这批全自动检测设备在战“疫”一线“大展身手”,不但能降低一线医务人员受病毒感染的风险,而且比传统的手工检验提高了8-10倍的工作效率,助力2月21日湖北完成核酸检测存量清零。
“纳米捕获器”的学名是“单分散高磁响应性纳米磁性微球”。其实,纳米磁性微球早已应用于临床,但因其粒径多为微米,且含磁颗粒总量一直在35%以下,对病毒核酸的捕获效率低,检测灵敏度难以提高。
古宏晨教授等通过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磁性微球及病原体分子诊断技术, 突破了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及表面修饰、高固体份高分散性磁流体的可控制备、磁性颗粒自组装聚集体制备等多项技术瓶颈,实现了多年来含磁颗粒总量的突破性进展:每个微球中含磁颗粒总量超过70%,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定向展示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功能分子,使得磁性纳米颗粒能够将特定核酸分子提取出来。在磁场作用下,大量的纳米磁性微球可准确抓住被检测对象,把它们“集中运输”到指定地点,快速检测出来。该成果为解决我国临床用血及血液制品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为我国突发新发的重大病毒性感染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